今年上半年,工业互联网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平台应用加速落地,“5G﹢工业互联网”赋能垂直行业释放叠加效应。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培育100个以上具有行业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超过7300万台;156个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并试运行,覆盖30个行业,标识注册量超过240亿。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工业互联网已经进入实践深耕阶段,目前已经在40多个国民经济的重点行业实现深度应用。面向“十四五”,工业互联网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正日益成为支撑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强大引擎。
协同发展激活数字化转型新动能
今年以来,工业互联网发展继续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央政治局和中央财经委会议先后强调要发展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连续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也对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部署。3月,工信部发布《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为我国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与此同时,工信部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 2023年)》,提出了五方面11项重点行动和10大重点工程;7月,工信部、网信办等十部门联合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要求打造“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推动“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工程在更多行业和领域复制推广。
在政策的推动下,工业互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正在形成中央统筹、地方协同的“全国一盘棋”发展新格局。各省(区、市)纷纷出台地方性工业互联网政策,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发展路径,赋能当地产业数字化转型。
宁夏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把工业互联网作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石,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步伐;京津冀地区以电子设备制造业等特色产业为主,形成了一批典型应用方案;长三角地区创新活跃,三省一市均出台支持“5G﹢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政策,在纺织、金属制品等近20个领域开展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在钢铁、家电、电子设备制造等领域创建了8个“5G﹢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启动建设,提出力争到2022年累计建设20个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培育20个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经过前期探索,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了两种发展路径,支撑不同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一种是面向重点行业的重点企业,通过知识复用,降低公共模块的使用成本;另一种是面向广大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痛点、扩大用户规模。随着各地工业互联网发展政策的落地,势必会激发出产业数字化转型新动能,加速各地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开启数字化建设新征程。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表示,预计明年工业互联网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过三年的快速成长期,2024年工业互联网将实现规模增长。
“5G﹢工业互联网”赋能行业释放巨大潜能
5G作为驱动工业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关键使能技术之一,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赋能垂直行业,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融合应用,加速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建成“5G﹢工业互联网”项目近1600个,覆盖了20余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和领域,促使138家钢铁企业、194家电力企业、175座矿山、89个港口实现5G应用商用落地,在实体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正在加速向垂直行业渗透。工信部印发的《“5G﹢工业互联网”十个典型应用场景和五个重点行业实践》显示,5G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测、故障运维、物流运输、安全管理等工业环节的结合,已经形成了协同研发设计、远程设备操控、设备协同作业、柔性生产制造、现场辅助装配、机器视觉质检、设备故障诊断、厂区智能物流、无人智能巡检、生产现场监测10个“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并且已经在采矿行业、钢铁行业、电力行业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得到了一定规模的应用。
在煤炭行业,截至7月中旬,山西、内蒙古、山东等多省区新上采矿类“5G﹢工业互联网”项目28个。5G赋能采矿业实现无人矿卡驾驶和井下采掘,有效降低人员伤亡等事故发生率。
在钢铁行业,通过部署5G﹢8K表面检测系统,改变了现有抽检模式,实现产品全量检测,调高钢材缺陷检出率达90%以上,缺陷识别率达85%以上。
在电力行业,深圳电网利用5G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运营方式,通过智能巡检机器人、5G网络高速传输图像信息,实现了变电巡视、操作等工作的无人化。
可以看出,“5G﹢工业互联网”已成为产业热情最高、创新最活跃的5G应用领域,也是路径探索深入、效果显著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方向之一。未来三年将是“5G﹢工业互联网”融合突破的关键时期,“5G﹢工业互联网”将应用于更多的垂直行业场景,赋能实体经济创造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