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斯德哥尔摩恢复力研究中心副主任维克托·盖拉兹(Victor Galaz)在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发文表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提高生产力,解决不平等、消除贫困、应对气候变化等难题,还能增加人类应对全球挑战的能力,对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至关重要。
新技术带来积极影响
盖拉兹表示,可持续发展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课题。过去,工业进步对大气、资源、生物等造成了破坏和污染。如今,如何让科技和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对全球众多领域进行了重塑,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并且已经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社会领域内的67个子目标可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如消除贫困,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清洁的饮用水和卫生环境、负担得起的清洁能源,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等。人工智能技术还带动了产业转型,以更少的资源和污染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智慧城市、电动汽车、智能电器等以人工智能技术为研发基础的新产品,给人类生活创造了更多便利条件。
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工程力学系副教授里卡多·比努埃萨(Ricardo Vinuesa)看来,人工智能领域内包含的一系列技术对经济领域的贡献最大,尤其对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来说,它们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些新技术还能激发劳动力市场释放更大的活力。据相关研究统计,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量应用新技术,拥有研究生学位劳动者的薪水增长了约25%。在环境保护方面,人类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与大型数据库,共同对环境进行监测,制定环境保护行动。人工智能系统还可以自动识别海洋中的污染源,有效防止和减少各种海洋污染。在研判土地荒漠化趋势并加以治理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也十分重要。如今,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监测环境开发,以避免人类对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由此可见,新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十分显著,但部署和应用这些新技术也要保证其符合相应的道德标准和法律规范,以免陷入被技术操纵的陷阱。
融入社科人文因素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环境与发展专业教授埃里克·诺伊迈尔(Eric Neumayer)对本报记者表示,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目的是创建更加平等、公平、可持续的社会环境,绝不是让其创造的社会财富流向富裕阶层,进而造成更大范围的不平等。人工智能的开发与应用应该在公开透明的法律、法规指导下完成。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还应融入更多人文社会科学因素,以更好地推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诺伊迈尔认为,硬科技容易忽视对社会科学、人文和艺术等方面的关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的过程缓慢且不稳定。因为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应用是由政策、税收、法规共同驱动的,它们可以引导人类的创造力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只有拥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科学等知识,人类才能更好地理解新科技带来的影响。开发任何新技术都要将不同的社会、组织和人类行为规范纳入其中,这样才能使其更符合人类的价值观,真正造福社会。大学作为人才培养机构,应该在提供硬科学的同时,教授学生社会、人文、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在推动社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过程中,从经济学家、律师、会计师、工程师到哲学家、建筑师、时装设计师,都可以从自身角色和专业知识出发,提出更多意见并承担更多责任。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可持续发展系主任查尔斯·乔利(Charles Joly)认为,人类正处于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转折阶段。为了塑造一条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全球需要共同参与、探讨和辩论,制定共同遵守的原则和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