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普事业发展专门立法,放眼世界,也是独一无二。2002年,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标志着我国科普事业在法制化轨道上迈出坚实步伐。
20年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启动科学技术普及法执法检查。4月到6月,执法检查组将赴多省份开展实地检查。执法检查的第一站,是北京。
4月14日到15日,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艾力更·依明巴海为组长、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李学勇为副组长的执法检查组在北京市开展执法检查工作。
“贯彻落实科普法,进一步加强科普法治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这是一项长期的需要持之以恒投入的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各类主体不懈努力。”艾力更·依明巴海副委员长在执法检查中表示,此次执法检查,既要全面检查法律实施情况,也要着重发现和研究分析影响法律实施、制约政策落实的各项因素,调查了解实践对修法提出的新需求,为修改好科普法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修改科学技术普及法已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年度立法计划项目。
政府汇报:科普取得成绩,仍需进一步挖掘潜力
4月14日上午,北京市副市长靳伟汇报了北京市科普工作现状——科普政策法规体系基本确立,科普工作组织体系日益完善,科普人才队伍组织结构优化提升,科普资源与科普产品量增质升,科普战“疫”与科普惠民成效显著,科技实力与科学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投入与基础设施持续增长。
不过,在落实科普法上,北京也遇到一些问题。
靳伟说,从投入结构来看,科普投入偏重财政拨款,政府拨款投入占全部科普经费筹措额的比例超过70%;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普服务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部分创新主体科普意识还不强,科技工作者科普潜力还需挖掘;科普产业发展还需进一步培育,还未形成与首都科普资源相适应的产业规模。
艾力更·依明巴海指出,在科普工作方面,北京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也如汇报指出的,实践中还有困难和问题。
北京市财政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科技经费投入为449.4亿元,科普经费投入为7.43亿元。
艾力更·依明巴海注意到了这一数据。他特别指出,科技创新投入和科普经费持续增长,特别是科技创新的投入更大,为科普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把科学普及和科学技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优化投入结构,加大投入力度,充分挖掘科技资源的科普潜力,实现两翼齐飞。
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重要论述。
具体来说,要深刻认识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法律对科学技术普及的保障促进作用。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各部门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各地方强化落实法律规定,切实把科普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同时,建设强大的科普人才队伍,完善多层次、分类别的科普人才培养体系;加大科普经费的投入,完善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科普投入机制,推进科普产业化。
基层调研聆听一线声音:为修法提供实践依据
执法检查组也聆听了一线科普人员的心声。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魏红祥在和科研人员接触中感到,“两翼理论”已经入脑入心,“成为科研人员的口头禅”。其实,科研人员普遍对科普工作抱有热情,但在真正的科普组织工作中,由于没有抓手,大家有热情却难以持久。魏红祥建议,还需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把科普绩效和科研人员的职业成长挂钩,引导大家积极投身科普事业。
此前一直有声音指出,要对单位或个人科普绩效设立一些刚性指标,但多年来进展并不大。魏红祥建议,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重大科学计划,可以设立明确的科普经费比例和科普成果的输出要求,对大学研究机构的绩效评价,也应明确加入科普内容。
陈征是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他所在的科普团队年均开展各类科普活动超过100场,面向青少年开放实验室年接待人数超过5000人次。
高校拥有丰富的科普资源和人力资源,但高校的“科普生产力”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陈征向执法检查组建议,希望通过科普法的修订,从制度层面切实落实“同等重要”,加强引导,进行督促,提供保障,让高校的科普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4月14日到15日,执法检查组去往北京通州再生能源发电厂、天坛公园科普小屋、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合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京东集团、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等地,以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检查、随机抽查等多种形式,了解法律实施的真实情况。
北京自然博物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疫情前年访问量超过180万人次。后因疫情原因实行预约制,常常一票难求。对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来说,这也是“甜蜜的烦恼”。
孟庆金向执法检查组表示,科普是培育创新文化的重要环节,希望能构建科普多元投入结构,创新机制,鼓励更多科学研究、科学发现向科普成果转化。(记者 张盖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