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城市

电商助农民鼓起“钱袋子”

发布时间:2022-04-27 09:59:05  来源:新华网  发布人: 阅读量:
电商助农民鼓起“钱袋子”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万桃元。海外网供图

  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直播电商、非遗文化、乡村旅游、绿色能源等大显身手,助力当地村民增收致富。与此同时,中国的乡村治理经验也获得世界多国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海外网于去年底开拍大型云采访直播节目《说说我们村儿》,连线全国多地村干部、村民、企业家和相关学者,共话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土特产搭上了直播快车

  2016年,常年在外务工的付艾华了解到,她的家乡湖北省广水市余店镇正在做电商平台的招商。“听到这个消息,我第一时间就报了名。”付艾华说,要为推广家乡的“余店三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口感好、味道佳而享誉周边的“余店三白”,指的是当地产出的白茄子、白黄瓜和大白菜3种蔬菜。其中大白菜于2016年9月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前大多是靠沿路叫卖,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才能运到城里去销售。”余店镇党委副书记祝小东说,虽然“余店三白”有一定的知名度,却卖不上好价,覆盖的市场范围也很有限。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曾是摆在当地政府眼前的一大难题。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电商产业让优质农产品在村头搭上了扶贫快车。人民日报海外网舆情中心于2021年12月发布的《中国数字乡村网络舆情报告(2021)》显示,短视频+直播带货话题占近3年数字乡村舆情传播内容的三成以上,乡村短视频加速了农产品以及农用物资的创意营销,直播电商中的农业领域迎来蓝海。

  乡村振兴,电商先行。在被誉为“新疆乐器手工制作第一村”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加依村,乡亲们把制作好的乐器打包,发往世界各地。“一把精品乐器能卖到1500元,普通的也能卖到四五百。”村民库尔班·沙米西说,通过参加村里的合作社,他已带动15人参与手工乐器制作,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驻村第一书记钟秀梅介绍说,2020年,加依村建起了手工乐器产业园,并成功引入电商平台。“我们每天要做2场直播,平均每场2小时。”钟秀梅说,未来手工乐器制作带来的收入,将占到全村总收入的70%以上。

  直播带货让优质土特产卖得更好、走得更远。如今,付艾华成立了自己的电商公司,以“艾姑娘”的网名在短视频直播平台带货,成为小有名气的乡村网红。“余店镇的蔬菜已经可以销售到全国各地。”祝小东说。

  古老非遗技艺焕发新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虽然现在人们都用钢筋水泥建楼,但有项手艺一定要传承下去。”家住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曲江镇湾田村的万桃元,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万桃元说,从2007年开始,他把吊脚楼按照比例缩小,制成模型。如今,他的作品已经走入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成为研究民族文化的生动教材。同时,万桃元和徒弟们也在积极学习土家族的其他民俗文化,守护别具特色的民族记忆。

  在湾田村,摆手舞、三棒鼓等具有土家族风情的非遗项目都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保护。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其中的一部分还成为带动当地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伴随着文化传承、农产品种植等产业深入发展,多地开始尝试将旅游业同本地特色产业相结合,创造更多的旅游看点。

  “产业+旅游”带火乡村振兴

  土司,指的是元、明、清在部分民族地区授予少数民族首领的世袭官职。恩施咸丰县曾设唐崖土司,当地的唐崖土司城遗址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1年6月,咸丰县湾田村人魏艳回到家乡,同乡亲们建起了集种植养殖、休闲农业及农产品电商于一体的咸丰县青年公社,用富有土家族特色的唐崖土司宴招待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每一道佳肴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魏艳介绍说,喜沙扣寓意着欢欢喜喜,扣肉做好后用盘子盖住,再倒扣过来,象征着来年翻新。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镇大利村,当地的“产业+旅游”模式已初具规模。村里的“侗布”非遗文创品牌“倚山人”,就是由村里第一名大学生、也是第一名返乡创业的青年杨成兰创建的。“我现在所做的,就是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非遗。”

  讲述中国乡村发展故事

  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的田坝村,是典型的山地乡村,与一些拉美国家的乡村有着一定的相似度。田坝村党支部书记陈福艳说,村里正在形成一种有玩的、有吃的、有看的茶旅融合产业格局。“春季可以体验手工采茶、制茶,夏季可以到河里游泳、摸鱼,秋季可以登高赏红叶,冬季可以赏雪、滑雪。过年还可以有杀年猪、灌香肠等多种体验。”这是根据当地的自然地貌、风土人情而因地制宜的结果。

  西南科技大学副教授崔忠洲表示,拉美国家一些学者对中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十分感兴趣。“他们的原住民也存在着如何面对现代社会的问题。”崔忠洲说,田坝村的发展很有说服力,今后将邀请拉美青年来到田坝村,向世界讲述当地发展故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孟河村正在推进将“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有效结合。该村地处黄土高原,拥有较为丰富的光能资源。国家能源局驻村第一书记尚悦说,通过架设光伏,每年可为村民增加1000元左右的收入。

  “只需要70平方米的屋顶资源,安装一个20千瓦的光伏电站,就可以满足一个家庭一年的用能需求。”通渭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吕忠表示,通过发展光伏产业,孟河村的发电量已经远超用电量,“这个经验对于解决世界其他贫困地区的电荒问题很有借鉴意义。”

版权所有 © 科智网 备案号:京ICP备19044848号-1 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QQ:103749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