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讯

全方位加强育种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发布时间:2022-05-10 09:45:46  来源:新华网  发布人: 阅读量:

  要积极采取相应政策,制定更加适应育种科研特点的考核和绩效管理办法,让有志于从事育种的青年人才安心科研

  前不久,3位青年科研人员荣获“王连铮大豆青年科教奖励基金”,该基金自设立以来已经连续颁奖3次,共有10位青年科研人员获奖。

  王连铮是我国著名大豆育种专家,他主持选育的大豆品种“中黄13”,近30年来在国内推广面积超1亿亩,也是迄今唯一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大豆品种。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王连铮深感育人和育种同样重要。为此,他将自己获得的几项科研奖金捐出,设立了“王连铮大豆青年科教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大豆科学研究与生产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科技人才。

  多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育种科研,为农业增产增收发挥了关键作用,涌现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等杰出的育种专家。很多育种领域的大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坚持一手育种、一手育人,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育种人才,成为农业界和科技界学习的榜样。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育种人才培养方面还有一些短板,人才短缺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这背后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育种周期长、难度大,与此同时,对育种科技人员的长期稳定支持不够,评奖、职称晋升等方面激励不足,不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育种工作常与试验田为伴,要经常出差下地,工作环境较差,使得一些青年科研人员宁可选择在实验室做研究,也不愿意到试验地搞试验;三是育种人才、设施等多集中在科研院所,离实际应用有距离,“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导致人才效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育种的关键是培养人才。目前,中央和地方的科研单位都已积极行动起来,围绕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设立了许多科研课题,鼓励采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力求尽快取得突破。任何新技术、新方法要体现出其效益,最终都要与人才相结合,也意味着要全方位加强育种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育种有自身规律,育人也是如此。要积极采取相应政策,吸引和鼓励人才投身育种科研。制定更加适应育种科研特点的考核和绩效管理办法,让有志于从事育种的青年人才安心科研,愿意把毕生精力投入到育种事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从根本上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农作物新品种,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蒋建科)

版权所有 © 科智网 备案号:京ICP备19044848号-1 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QQ:103749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