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础研究到临床治疗,从生物制药到公共卫生……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离不开医学科技的助力。面对亿万人民看病就医的新诉求,国家医学卫生健康战略科技力量如何持续发力?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多位权威专家探讨建设路径。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院士(受访者供图)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给人类提出必须严肃对待的挑战。一场世纪疫情,让我们深度思考,医学科技对于守护人类生命健康的影响力。”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院士表示,21世纪是医学与生命科学的世纪,医学卫生健康事业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人民福祉。针对当前医学科技体系与生态上存在的问题,亟需构建能够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科技创新最高水平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脊柱畸形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朗格汉斯细胞生物学功能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首次揭示人类生殖细胞与胚胎发育过程的遗传和表观遗传调控规律……近年来,我国多项医学成就获得同行高度认可。这些成就面向前沿,更能反映我国当前医学科技现状和未来走向。
“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前提。但是,我国医学科技发展仍然存在短板。健康中国的建设,与健康促进、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六个方面的全方位健康照护紧密关联。与之对照,我国医学科技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存在着总量不足、碎片化、不均衡、质量待提高等问题。”王辰说。
“医学教育,决定着医学卫生健康事业的未来。要对受教育者‘灿烂其职业前景,严格其培养过程’,让他们成为护佑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和高质量的人才。”王辰表示,要提高医学科技创新战略层级,立足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建设国家级医学科学院作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整合资源,形成我国医学科技战略力量。同时,要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设立国家医学健康科学基金,鼓励医务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加快整合构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受访者供图)
科技创新的基础是思维模式的创新。“科学思维的模式在进行深刻的变革。”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表示,中医强调多系统、多途径、多靶点,是治“病的人”,而西医强调单一的活性物质,是治“人的病”。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系统思维,宏微并举,强调系统要素的相关性。
“21世纪是宏观文明和微观文明融合并进的世纪,这要求科学创新要有求异思维,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地研究生命的全过程和疾病的全过程。”刘德培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健康基础,医学科研与临床就要有重大突破。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受访者供图)
“呼吸道传染病是人类瘟疫当中危害最大的疾病,当前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所有人感同身受。中国的呼吸学科也在这次世纪大考中交出了优异的答卷。”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说,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纳入国家的健康战略,这说明呼吸系统防治在健康中国的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对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也越来越重视。
“呼吸系统疾病论文中国在全球排第二,但是高质量的论文还是欠缺的。”曹彬表示,呼吸系统疾病的标准化诊疗和防治体系还不够完善,具有中国独立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药物较少等。
“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理念需要从过去的重诊断治疗向‘促、防、诊、控、治、康’全方位照护模式转变。”曹彬说,在未来3至5年,将聚焦重点科技攻关领域,解决重大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问题。
此外,在核医学、口腔医学、脑血管病等众多医学领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医学研究也面临着新挑战。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王辰说:“要推进立体化、多层次、融通合作的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及核心基地建设,打造国家医学卫生健康战略科技力量,为服务医学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