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学素质、科技期刊、全国学会等科学共同体的建设、与国外科技组织的合作交流等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软实力”的水平。记者19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科技“软实力”持续增强,服务国家创新关键领域能力显著提升。
高质量科普服务惠及更广泛人群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0.56%,比2015年的6.2%提高了近1倍。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为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十年来,我国逐步建立了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其中,“科普中国”网络平台,累计资源量53Tb,传播量416亿人次,科学辟谣平台传播量27亿人次。
我国已经连续18年举办全国科普日活动,2021年约2.81亿人次参加;开展两次“天宫课堂”授课,总点击量超40亿次。
目前,中国科协还动员125家知名机构成立中国公众科协素质促进联合体,组织22家企业发出“科学素质赋能 科技自立自强”中国企业公益科普联合倡议,发起16家场馆和社会组织成立科技文化场馆联合体。
为了调动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的积极性,目前全国已有科普信息员近1000万人。中国科协还成立了科技志愿服务总队,注册科技志愿者213万人;发展基层农技协组织2.5万个,建设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339个。
我国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十年来累计参与近1亿人次,“英才计划”和高校科学营活动组织10万多名高中生开展科研实践。
我国的现代科技馆体系也得到长足发展,实体科技馆达到408座,免费开放科技馆339座,流动科技馆累计巡展4944站,科普大篷车行驶里程超过5000万公里,农村中学科技馆累计建设1112所。据不完全统计,现代科技馆体系线下服务公众超过8.5亿人次,科技馆已成为全国各类博物馆中馆均服务观众量最多的场馆。
未来,中国科协还将引导科普资源和服务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尤其向西部地区倾斜,大力开展科技援疆援藏以及兴边富民行动,努力缩小地区差距。同时,持续推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深化“智惠行动·百会百县乡村行”等,着力解决城乡不平衡问题,带动农民科学素质普遍提升。
一批优秀期刊跻身国际前列
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引领科技发展,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设,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十年来,我国的世界一流期刊建设提振创新自信,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国际重要期刊检索库收录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从152种增至257种,被收录期刊的刊均影响因子从1.13升至4.42,增长2.9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8.9%。进入国际学科排名前25%的期刊数量由7种增至96种。已有25种期刊学科排名进入国际前5%,20种期刊位列学科前三,《镁合金学报》《园艺研究》《先进陶瓷(英文版)》等7种期刊跻身学科第一,《细胞研究》《电化学能源评论》《信息材料》3种期刊影响因子超过20,进入全球百强,实现零的突破。被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作者来源地覆盖122个国家和地区、4697个科研机构,引用来源地覆盖124个国家、9608个科研机构,较十年前均有大幅增长。
未来,中国科协还将深入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扩大领军期刊方阵,做强后备期刊梯队,推动更多优秀期刊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加快科技期刊集群化改革和数字化发展,培育若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出版机构,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和开放获取资源平台,吸纳更多高水平科学家参与中国期刊建设,促进科研论文和科学数据共享。
科学家精神价值认同感大幅提升
十年来,科学家精神价值认同感大幅提升。中国科协、中组部等11部委共同组织实施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累计采集622位老科学家及科学家群体资料,入藏书信、手稿等实物资料14.1万余件,数字化资料33.8万余件,视频46.8万余分钟,音频55.6万余分钟,出版传记丛书146册,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类型最广泛的现当代科学家珍贵历史资料收藏工程。
目前,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即将建成开放,这是全世界首个以科学家群体为主题的博物馆,必将成为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家园和情感殿堂。
中国科协还联合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委命名140个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发起实施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动员17所高校排演18部科学家主题舞台剧,累计演出400余场,吸引超千万人在线观看。
中国科协还大力开展学风建设,打造“学风涵养工作室”和“风启学林主题社区”,编创汇集学风涵养优秀作品5000余份,在微博、B站、抖音等传播覆盖近4亿人次。
我国的一流学会建设成效显著
全国学会作为专业的科技社团,通过出版期刊、召开会议等方式,传播科学思想、促进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十年来,我国的一流学会建设成效显著。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科技工作者会员增长47.1%,达637万名,其中外籍科学家会员5000余名,团体会员7.4万个。学术引领水平持续提升,中国建筑学会梁思成奖等129个学会奖项入选《社会科技奖励目录》。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先后有190多家全国学会发出倡议建言,并借助学会主管的170多种期刊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抗疫最新研究数据成果,与250多个国际组织密切互动,服务全球抗疫。
全国学会的科技服务能力还在不断增强,累计发布3600余项团体标准,形成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相衔接的团体标准研制机制。全国的学会治理改革也迈上新台阶,累计17个全国学会进入5A级社会组织行列,22个学会先后荣获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荣誉称号。
对外民间科技合作交流更加活跃
十年来,对外民间科技合作交流更加活跃。中国科协与重要国际组织在华举办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等全球性主场会议累计280余场。
中国科协还大力支持我国科学家发起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已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共加入372个国际科技组织,科协系统选送人员在上述组织中担任执委以上任职数量共399个,其中主席、副主席任职170个。
“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建设项目累计吸引200余个国际组织和千余个国别组织参与,涉及150个国家。中国科协还推动与缅甸、巴基斯坦开展工程能力标准和工程师资格互认。同时,多措并举吸引海外科技工作者来华发展,建设全国海智工作基地108家,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24家,海外创新创业基地6家。
(记者 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