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几年,人工智能人才短缺日益凸显,全球开始将人工智能布局于各领域。随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密集出台,也紧锣密鼓地进入教育领域,现在已成为人工智能重要应用场景之一。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2018年4月28日,全球首部人工智能普教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在上海发布,全国40所学校成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校”。
不仅仅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人工智能教育,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的落实工作也步伐紧凑。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对中小学阶段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提出相关要求的同时,提出高校未来将形成“人工智能+X”的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并引导高校不断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能力,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随之,开设人工智能类专业、开设人工智能学院已成高校中的一股热潮,仅仅今年5月,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所高校举行了人工智能学院的揭牌仪式。据不完全统计,此前已有许多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学院或相关专业。
然而,新事物的快速发展期,不可避免地将面对各种质疑和争议。当前舆论的争议热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数据的合理使用边界在哪里?“
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趋势明确,中国的一大优势是市场大,数据量大,有利于通过人工智能实现根据大数据分析,给教师的差异化教学、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建议。但是实践中难以落实,问题在于数据的采集,尤其是课堂行为大数据的采集相对缺乏。
第二,人工智能促进解决优质教育稀缺问题,还是拉大差距?
从目前来看,往往大城市的重点中学才更有实力提前开展人工智能的学习。部分网友担心开展人工智能教学的重点中学是不是会获得比普通中学更多的优势,进一步加剧教育不平衡的现象。
但是,另一种声音认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恰恰应该是在一些软硬件适宜的学校推进人工智能的教学,通过学校的试错期摸索经验和教训,总结规律,今后便于将这些新技术推广到偏远地区。如何让技术不仅仅呈现于表面,而是能真正地运用到位,将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话题。
第三,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教师的地位?能不能带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一方面,大学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能力和教师队伍培训工作都需要加强。另一方面,大家更为担忧的是教师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对此,不少专家认为不用过于担忧,“未来智能机器人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从教。”人工智能能帮助个性化的学习,因为人工智能可以帮教师节省很多批改作业、批改试卷、备课的重复性工作时间,机器可以收集学生们的答卷,并且分析出错的规律。教师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力、创造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情商,帮助学生形成价值观和思想体系等工作上。不过,与此同时,教师工作形态也需要转型。
以上的这些改变将促进个性化学习。同时,从技术层面看到,人工智能根据实时分析大量数据,提供新的内容或指定的学习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实践和反馈,虚拟助教也可以实现快速测评。这些都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第四,人工智能将取代很多工作,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深圳市教科院院长叶文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未来教育的转型将从成功教育转型为幸福教育。未来学校空间将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人工智能时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成为有美好人格和创新能力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