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特斯拉宣布将展示擎天柱人形机器人原型机。此前,腾讯正式发布Max二代机器人,小米则展示了全尺寸人形机器人CyberOne。为何科技巨头们纷纷布局机器人赛道?
机器人具备标准化、安全性以及智能化优势,有着广泛并庞大的市场。2021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强劲反弹,安装量创下历史新高,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持续高速发展,有力促进了全球经济回暖。
我国在机器人应用上也不断拓展深入。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最大的应用市场,不仅加速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也全面支撑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等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餐饮、零售、物流配送、医疗康复等领域,服务机器人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巨大需求牵引之下,机器人的未来已来。那么,我国机器人产业能否抓住创新发展、升级换代的机遇?
从我国机器人产业自身来看,有广阔的应用市场、丰富的创新资源、良好的发展环境、完善的产业生态,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并已经初步形成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伴随“机器人+”应用不断拓展深入,机器人企业将逐步发展壮大。可以预见,在全球化市场上,我国机器人一定会占据重要份额。
也要看到,我国机器人对标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首当其冲的是,创新任务艰巨。在精密减速器、智能控制器、实时操作系统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方面,我国机器人仍处于起步阶段。应用场景也仍有拓展空间,众多需求还都有待满足。我国机器人企业要结合具体场景,创新开发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动产品向产业链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加速推进机器人向中高端迈进。
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还有待加强。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从机器人零部件到整机,再到机器人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产业链韧性不断增强。同时,仍存在产业链不稳定,或产业链效率不高的问题。国内机器人企业要优化机器人产业链布局,并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安全。
机器人领域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也需要引起重视。机器人产业要加快研究制定各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进标准互认,促进政策法规、质量标准、检验认证的衔接。此外,还要加强伦理道德规范研究,制定国家层面的机器人伦理准则和推进计划。
展望未来,在迈向万物智联、人机共融的道路上,期待我国机器人抓住机遇,谋得未来。(刘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