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离不开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东数西算”“网络强国”等战略的牵引下,算力建设走向集约化,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成为国家新基建的重要组成。未来通过建设算力网络,可以汇聚多种社会算力,形成更加泛在的算力协同,实现全国全网的算力交易连通。
算力网络运营商支撑数字经济着力点
优化东西部数据资源,需要推进高质量的数据中心集群和互联网络实现高效协同。一方面要尽快补足算力枢纽节点间网络薄弱环节,启动一批东数西算光缆建设项目,优化算力网络支撑。另一方面,逐步建立算网协同联动机制,推动算力网络需求和供给有效对接。
布局算力时代、建设算力网络新架构,是我国运营商取得高度共识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对此都规划有中长期的路线图。业内人士认为,运营商具备跨区域互联网接入的差异化优势,是打造新型直连通道、建设新型算力网络的主力军;运营商搭建算力网络,持续提升跨区域算力调度水平,满足东数西算工程的算力调配需求;运营商的央企身份和网络建设能力为东数西算的信息安全提供稳定保障,云网安全优势构筑核心竞争力。因此,运营商要全力布局算力网络建设。
运营商通过东数西算工程,将构建起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可以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气候、能源、环境等优势,扩大可再生能源供给和就近消纳,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给。
算和网的融合创新将推动算力实现“即取即用”社会级服务,就像今天的水和电一样。在算力网络顶层架构设计上,要从最终用户使用的角度考虑,定位于打造“全网一台计算机”的架构,只有这样的定位才能实现全程全网的社会级算力服务。
自主AI将成算力网络亮点
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的决定性力量,并开始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展现出可观的商业价值和巨大的发展潜力。预计未来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重算力至少增长500倍,算力网络建设,必是先抓“主要矛盾”,应优先从增量入手,从智算网络建设切入,布局未来。
专家建议从战略层面加速AI布局,推进AI先行先试,逐步构筑从AI算力、开发框架到场景应用的端到端能力,实现算力服务从资源式向任务式的全新升级。
华为也正发挥其多年的技术积累,助力算力网络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为AI算力提供坚实、自主的软硬件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开放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包括Atlas系列硬件、异构计算架构CANN、全场景AI框架昇思MindSpore、昇腾应用使能MindX,以及一站式开发平台ModelArts等,帮助伙伴和开发者高效使用AI能力,创新场景化AI应用,加速千行百业智能升级。
目前昇腾AI已有超过90万的开发者,在110多所高校开设与昇腾AI相关的人工智能课程,发展了700多家行业合作伙伴,共同孵化了超过1100个解决方案,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繁荣提供了一个强健、稳固的基石。
我国三大运营商可以发挥多年的经验,承接中国算力网的运营,为千行百业提供更好的算力服务。而华为面向运营商推出人工智能融合赋能平台(AICE),提供面向行业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可实现数据赋能、算法赋能、应用赋能,秉承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坚持“联接+计算”战略,全力帮助运营商构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产业与生态协同打造算网价值
算力网络不仅是新型技术架构,更是涉及标准规范、业务场景、商业模式等多领域的系统性工程,生态构建与产业协同也至关重要。
在把握建设节奏与选择上,首先要瞄准那些使用需求量大、生态刚起步的算力类型。这样不仅能建以致用,而且能实现最小的生态代价,让生态就长在算力网络上,从一开始就在构建服务的生态粘性。
华为在运营商算力网络建设中,推出基于昇腾AI的人工智能融合赋能平台(AICE),通过西部部署AICE训练集群,东部部署AICE训推一体平台,实现“东数西训”,打造运营商AI业务的智能底座。华为联合业界领先的算法厂家、行业应用伙伴和系统集成伙伴,共同打造各个行业智能化解决方案,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华为以大算力使能大模型创新,和产业界共同规划大模型沙盘,通过中国算力网来赋能大模型科研创新,孵化系列新应用。去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鹏城实验室,联合发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发展白皮书2.0》,各大电信运营商也在紧锣密鼓展开算力网络规划和建设,华为都是主力参与方。
6月,由鹏城实验室牵头、多家共同参与的中国算力网-智算网络正式上线,这是中国算力网络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构建了初步的生态基础。在近期举办的昇腾人工智能生态大会上,又新增了沈阳、广州等7个节点,截至目前节点总数超过20个,全国AI算力一张网已初具雏形。运营商在此基础上可以更进一步,共同建设算力网络统一大市场,实现全程全网的社会级算力服务。
面向未来,运营商可与昇腾AI持续深化合作,一方面,结合各省市本地需求、资源和生态环境,双方进行联合创新,打造算力服务生态小循环;另一方面,与产学研各界一起在产业政策、标准规范、业务场景、商业模式等方面通力协作,共促全产业、多行业生态大循环。(记者 刘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