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于9月19日至23日在上海举办。作为本届工博会的九大专业展区之一,高校展区参展高校和项目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医学检验中,患者往往要抽五六管血,等一两天,乃至更久才能拿到检验结果。这一状况未来能否转变,可否只需几滴血,就能在一至两小时内完成数十项指标的精准检测?在上海交通大学展区,基于“液相芯片”的单管多指标检测技术,是实现上述愿景的一种有效手段,吸引不少人驻足了解。 工博会高校展区,上海交通大学的展台工作人员利用模型介绍新型编码“液相芯片”多指标检测技术。新华社发(刘颖 摄) 记者了解到,本届工博会,共有87所高校携815个项目参展,展区展示面积达8600平方米,亮点纷呈。 复旦大学展出的“XINSORB生物可降解支架”,是一款应用于人体的聚乳酸冠脉可降解支架。武汉大学带来了“内镜精灵”,结合AI技术,可为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提供有效支撑。南京大学的“能源地下结构与浅层地热能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及集成应用”实现了低成本、高能效、高品质供冷供热。西北工业大学的“高端工业仿真软件”,瞄准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和重点工程需求,核心产品在实现自主可控的同时,关键参数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工博会高校展区,武汉大学的展台工作人员介绍消化道肿瘤人工智能内镜筛查诊断系统。新华社发(刘颖 摄) 记者在工博会上了解到,为让更多好项目走出“深巷”,参展高校与各行业企业融合联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为专利成果转化按下加速键。 “本届工博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2800多家企业参展。我们这次带了25项偏应用性的研究成果参加展会,其中不少已经完成了初步产品化。这两天有不少企业和投资人,专门到高校展区与我们进行接触。”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欢喜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工博会高校展区,除了项目技术研发负责人,还可以看到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员”。刘欢喜介绍,让科技成果“落地生金”,除了技术的攻关突破,畅通转化流程同样是关键一环。 以上海交大为例,刘欢喜介绍,这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员”不仅熟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而且具备前沿技术判断、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评价等综合能力,专员们不仅在现场为前来咨询的企业解疑答惑,展会后还可继续提供“一对一”服务。 此外,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工博会期间高校展区将举办数场路演。20日下午,第一场路演已经举办,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6所高校的6项成果吸引了场内观众驻足。今年高校展区还创新推出“高校成果数字化展示平台”,首批上线208项高校优秀科技成果,充分发挥溢出效应,构建“365天”技术推介网络。(记者杜康、龚雯、吴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