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明和集团位于上海的亚洲总部大楼里,何晓霞的办公室陈列着两件看似矛盾的物品:一侧是堆满专业书籍的书架,其中《数值分析》《运筹学》等泛黄教材见证着她的学术起点;另一侧的玻璃柜中,精密机械模型与行业奖项奖杯交相辉映,诉说着她二十载商海沉浮的传奇。这位同时担任新明和(上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与新明和(上海)商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业界精英,用数理思维与商业智慧的交融,书写了一段从学术殿堂到行业巅峰的跨界人生。
1985年,18岁的何晓霞考入南京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开启了她与数字、模型的终生对话。在鼓楼校区的教室里,她沉浸于微分方程的严谨推导,在图书馆的台灯下钻研算法优化的奥秘。这段经历不仅赋予她“用公式解构世界”的思维能力,更塑造了冷静、理性的性格底色。
“计算数学教会我两件事:一是如何在复杂系统中抓住本质,二是如何用逻辑链支撑每一个决策。”多年后回忆求学时光,何晓霞仍感慨万千,“这为我后来理解精密机械的运行逻辑、分析市场数据的波动规律,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基础。”
2000年代初期,中国制造业迎来黄金发展期,日资企业新明和集团加速布局中国市场。带着数理背景与对商业世界的向往,何晓霞加入集团在华机构,从市场营销基层岗位起步。彼时的中国客户对日资精密设备充满好奇,却因高昂成本与文化差异望而却步。
“要让技术落地生根,必须先读懂中国市场的‘密码’。”
何晓霞带领团队深入长三角、珠三角的工厂车间,用三个月时间调研了200余家企业。她发现:客户真正需要的不仅是设备,更是“低成本试错”与“快速响应服务”。基于此,她推动集团推出“设备租赁+技术培训”模式,将客户初始投入降低70%;同时建立区域技术中心,承诺“4小时响应、24小时解决”的售后服务标准。
这些创新举措迅速打开局面。2008年,她主导的某汽车零部件厂商项目实现单月产值突破千万元,成为集团在华标杆案例。十年间,何晓霞从市场专员成长为战略总监,她的名字开始与“中国本土化专家”紧密相连。
2015年,何晓霞迎来职业生涯重要转折点——同时出任新明和(上海)商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与新明和(上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这一任命背后,是集团对中国市场深度整合的战略考量:商贸公司聚焦销售与服务网络搭建,精密机械公司主导研发与生产制造,二者需形成“技术驱动市场、需求反哺研发”的闭环。
“我的角色是‘翻译官’——把客户语言转化为技术参数,把工程术语转化为商业价值。”
在商贸公司,她重构客户分级体系,运用大数据分析识别高潜力行业,推动集团从传统机械加工领域向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赛道延伸。2020年,她力排众议成立“新能源汽车专项组”,针对电池托盘加工痛点研发专用设备,三年内斩获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头部客户订单,贡献营收超5亿元。
在精密机械公司,她主导建立“敏捷研发”机制,将产品迭代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9个月。2023年,面对中国制造业对低碳转型的迫切需求,她推动团队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干式切削技术,实现切削液零排放,该技术已应用于集团全球生产线,年减少危废处理成本超2000万元。
截至2024年,何晓霞仍兼任两家子公司副总经理职务。在她的统筹下,新明和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年营收突破30亿元,精密设备本土化率从30%提升至65%,服务客户覆盖全球500强在华工厂及3000余家中小企业。
二十载行业深耕,让何晓霞对精密机械领域的竞争本质有了深刻洞察:“表面是技术之争,本质是生态之争。”她认为,未来胜负手在于三点:
技术纵深:在微纳加工、智能传感等“卡脖子”领域实现突破;
生态构建:通过开放API接口、共建行业标准,打造产业协同平台;
人才战略:培养既懂精密制造又具备数字化能力的“新工匠”。
为此,她发起“新明和菁英计划”,与母校南京大学设立联合实验室,每年选拔20名毕业生进行“技术+商业”复合培养;同时推动集团设立1亿元创新基金,鼓励员工参与开源技术社区,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工作之余,何晓霞保持着两个习惯:每日清晨研读《自然》《科学》期刊最新论文,周末在黄浦江畔骑行观察城市工业动脉。她常说:“精密机械是理性的诗,用0.001毫米的精度书写工业美学;而市场营销是感性的画,用客户需求勾勒商业版图。”
从金陵城下的青涩学子,到黄浦江畔的商界精英,何晓霞用二十年时间证明:真正的跨界,不是领域的切换,而是思维模式的升维——以数理之智驾驭商业之变,以开放之心拥抱时代之新。
在她身后,新明和集团的精密设备仍在无声运转,支撑着中国制造业向更高处攀登;而在她前方,一个更智能、更绿色、更互联的工业未来,正等待被重新定义。
版权所有 © 科智网 备案号:京ICP备19044848号-1 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QQ:1037495047